地理大阅读

高中地理全科阅读
寒亭一中地理大阅读实践项目

朝花夕拾|月有阴晴圆缺,地理月相知识

  朝花夕拾|月有阴晴圆缺,地理月相知识、
  整理:刘伟 审核:刘娜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所以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03.jpg
  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由于月相变化的周期≈月球公转一周的周期≈一个月,所以古人就用利用月亮的圆缺周期来制定历法。(注:中国传统农历为阴阳历,一方面采用朔望月作为历月,即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十九年七闰——满足太阳回归年的要求,并设置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即阳历)
  朔望月,即是根据月的阴晴圆缺为周期,一个月的天数大致为29.53个平太阳日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05.jpg
  “新月”对应的是农历初一,彼时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月球——地球,新月那天隐约能看见一弯细线,或基本看不见月亮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07.jpg
  “满月”对应的是农历十五彼时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球满月的那天月面可见比例最大
  月相变化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09.jpg
  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其更替周期是29.53天,约为一个月。每月,月相变化遵循着这样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
  2、约在农历每月初三四,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在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太阳的月亮,称为娥眉月。此月相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在地球上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此月相约正午月出,子夜从西方落,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此月相正午后月出,黎明前从西方落下,大半晚可见。
  5、约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在地球上可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此月相在傍晚从东方升起,清晨时从西方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
  6、约在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月相在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约在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此月相在子夜时从东方升起,正午时从西方落下,下半晚可见。
  8、约在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娥眉月,亮面朝东。此月相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月相变为朔,将开始新一轮的月相变化。如此一月接着一月,循环往复。
  正是因为月球绕着地球转圈时位置在不断的变化,导致我们能看到的月相也随之变化,如果大家还是不能理解,,可以借助下面图来协助记忆。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意思是: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凹的一面朝东),位于西半天空;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凹的一面朝西),位于东半天空。
  古诗中的月相
  A、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蛾眉月(即农历农历二十四~月末的月相)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新月)
  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蛾眉月)
  E、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F、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为何会形成不同颜色的月亮
  月亮本身不发光,它的颜色来源于它反射的太阳光,当月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受气象状况、大气密度、杂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情况影响下,不同的光色会进入我们的眼睛,也就是为我们为什么会看到不同颜色的月亮了。
  红色
  红色月亮一般出现在月全食时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昏暗,形成月全食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11.jpg
  但当月亮完全走进地球阴影的那一刻,它并非完全黑暗,而是会呈现出暗红色的这是由于虽然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但仍有小部分太阳光能够被地球大气折射到达月球这一小部分光再被月球反射回地球成为更微弱的月光。最后还要再被大气过滤一遍才能达到人眼遇到的阻碍远远多于平常的月光经过重重考验后,大部分色光都被散射和吸收只有波长最长的红色光,受到散射的影响不大可以穿透大气层折射到躲在地球影子后面的月亮上再返回所以月全食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是暗红色的也被称作“血月”。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13.jpg
  中国关于“血月”的最早记载是《南齐书》的《五行志》中:明帝永泰元年四月癸亥,月蚀,色赤如血
  橙色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15.jpg
  当月亮低垂在靠近地平线的天空中,月光达到人眼需要斜穿大气层,比起它高挂在天空中直穿大气层,斜穿要走的路程更长,遇到的“颗粒”也更多,导致白光中波长较短的冷色光在过程中被吸收或散射,只有波长较长的暖色光能够透过大气,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月亮通常是橙黄色的
  若水汽过多,波长中等的绿光也会被不同程度地滤掉,于是水汽越多,月亮就会越偏重橙红色,当遇到浓雾天时,甚至可以看到典型的橙色月亮
  黄色
  地理大阅读001_image017.jpg
  当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水滴、冰晶等“颗粒”较多时,白光中波长较短的青、蓝、紫光被会被散射或吸收,不那么容易被吸收或散射的四种色光:红光、橙光和绿光结合起来发出的是黄光,加上原有的黄色光就成为了我们就看的深浅不同的黄色月亮
  (综合自 中国国家地理、网络、地理蹊公众号)

本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当前页面:地理大阅读 » 朝花夕拾|月有阴晴圆缺,地理月相知识

评论